可否记得你的“藤野先生”?

媳妇给儿子买了一本《朝花夕拾》,让他闲暇时读上一两篇,也不指望能提高多少他的文学素养,就当看看热闹也挺好的。昨天儿子自己读了一篇《藤野先生》。

image.png
(图源 :百度百科)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想必我们很多人都读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还是我们语文课本中一篇文章,不过对于这篇文章,我的记忆最深的还是: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因为这句话,每次吃大白菜时,我会自嘲一下,咱也吃上了高端蔬菜——胶菜呢;至于龙舌兰,咱也养过两大盆(朋友送的),可惜被我养死了。

课文中印象较深的还有这件事: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当然了,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才是所谓的实事求是,才是做科学或者说做事情的正确态度,而如今,能做到这点的人太稀少了。

扯远了,回归正题,儿子读到这些当年印象较深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感慨,关于物以稀为贵,他大概缺少相应的生活体验,毕竟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说要啥给啥也相去不远,所以白菜的贵贱他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至于解剖图或者做做科学做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他而言也太过于遥远。

不过当他读到最后几个段落,尤其是: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竟然嚎啕大哭起来,和我们说:“这太令人伤感了,藤野先生送照片给鲁迅,让鲁迅也寄照片给他。鲁迅不但没寄照片,竟然再也没联系过,呜呜呜呜呜呜呜”。

看着他哇哇哭,又想起鲁迅和藤野先生的这些遗憾,我竟然也想起我的几位恩师,也流下了思念、遗憾、后悔的泪水。

我这些恩师,当年对我也是极好,然而毕业之后,我却并没有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出人头地,然后大概也如鲁迅那样: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

当年读《藤野先生》时,尚无这些遗憾,也读不懂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而今在读,似乎读懂了,但是遗憾也已铸成。歌词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心态吧。

原本想安慰一下儿子,于是给儿子讲了讲我和几位恩师之间的故事,到最后,讲到因为自己一事无成,愧对恩师的期望而再无联络之时,儿子和我又都哭了起来。哎,这安慰的比较失败啊。

之后,又查查了藤野先生,想知道后来他和鲁迅有没有再见过面?

查到的信息是鲁迅一直想找到藤野先生,后来在日本出版《鲁迅选集》时特意要求务必将《藤野先生》一文辑入其中,希望藤野先生能看到这篇文章并联系他。

而藤野先生确实看到了这篇文章,只是觉得一位解刨学老师的身份有些愧对于大文豪,就保持沉默。直到鲁迅的同学找到藤野先生时,鲁迅已经去世两个月了。只能感慨一句造化弄人啊。

image.png
(图源 :百度百科)

我在纠结要不要把我后来查到的信息告诉儿子,想必他知道后,又要痛哭一场了吧。

其实,知道这段课文之外的故事后,我又何尝不是倍觉伤感呢?呜呜呜呜呜呜呜。大概是又想起了我的几位“藤野先生”了吧。

相关链接

Sort:  

Your content has been voted as a part of Encouragement program. Keep up the good work!

Use Ecency daily to boost your growth on platform!

Support Ecency
Vote for new Proposal
Delegate HP and earn more

龙舌兰这段,我也学过

初中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藤野先生》😁😁

可怜的藤野弃医从文,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先生,值得我们尊敬。

记得跟初中班主任的最近一次见面,他说当初成绩不好的,毕业之后经常跟他联系;成绩特别好的,他花心思最多的,反而联系的越少。

朝花夕拾有点印象😂

有印象,特别是龙舌兰这一段。

藤野先生是不是日本人。看名字就不是国产的。
还是鲁迅先生年代的人。年代久远了。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我就是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