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协作实验室09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协作

in #cn4 years ago

我叫贺宝辉,笔名——牛顿先生。现在,我主要在做通证思维实验室,实验室是我、孟岩老师、王伟老师几位共同发起的,都是通证派的老人。我们几个共同发起的公司主要在通证经济领域,做一些从布道到通证经济模型设计以及解决方案,包括技术实施、项目孵化等方面。

同时,我个人也是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四君子之一的黄江南教授的学术助手。一直在帮他完成很多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关于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些文章和内容。

——本期分享大咖:牛顿先生

01

双重现实

在聊自组织之前,我先做一个铺垫,让大家了解为什么说有了区块链之后,自组织会迎来一个爆发,以及到底哪里改变了。这个涉及到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本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相信很多人也看过尤瓦尔•赫拉利写过一本书——《人类简史》。他在书的开篇就谈到,智人能够打败尼安德特人,能够把智人(我们现在这一支人)发扬光大,繁衍下来,很大一个特点在于:智人能够建立一个集体的想象。这成为了智人能够大规模协作的一个基础,【简单说:智人会讲故事】。而且,能说服周围的人来相信这个故事。比如说宗教、国家,各种各样的东西全都是虚构、想象出来的。

智人也就我们现在的人类,你可以理解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双重现实之中。

一重就是我们的物理世界,我们可以触碰到、可以摸到的这些东西,包括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的食物各个方面。显而易见,我们并不是靠这些东西所支配的。

在另一个面,社会运行的规则。像财富、国家、宗教、货币、家庭、公司这些东西,其实都不属于物理世界,是完完全全由人类自己构想出来的。这就像一个双重现实,一个是客观的原子世界,我们能看到的物理世界的现实。还有一个,就是大家想象出来的一个现实——虚拟世界。

02

契约与共识

图的下面,我做了一个标注——共识,共识就是共同的一个想象。

我对共识下的定义:不同个体存储的一个相同信息。可是,我们会发现这个定义遇到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什么呢?比如说,我的两个手机或者说两台电脑都存了一张照片,我们是很容易鉴定这两张照片是否完全一致的。

或者说,都放了一段代码,译成文字,我们是很容易发现它们到底是否一样。但是,两个人是否建立起共识,这怎么去判断?三体人是很容易判断的,因为他们可以不说话,直接通过脑电波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们因此也变得很诚实,因为他们没法撒谎。

可人不是这样的,迄今为止,自然科学发展到了现在,我们依然无法有效鉴定人的思维是怎么产生的,自然科学无法解释这个事。如果我们不能判断我们是否达成了共识,整个社会协作就会很难展开。共识是地基,上边的国家、宗教等社会关系都是基于共识的。我们不知道是否达成了共识,那怎么办呢?

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制度,我们可以理解为契约。我们是否达成共识?这个我确实不知道,也没法判断,那我们来签一份契约吧。契约会约定我们双方应该做什么,如果做了,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如果没做,我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我们会发现,虽然说真正支撑起来这个人类社会的这一层的是共识。但他的具象表现形式,其实是契约。而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主题和每个主题之间的关系就像很多错综复杂的一条一条线,一条线就代表一个契约。

一条一条线,把整个社会掺杂在了一起,放到市场这个维度来去说,就是在交易这个维度,每一次契约的签订和执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一次交易。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这一条一条的线,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签约共同来铸就的这个市场,市场是由这些签约而构成的。

03

自组织

当我们研究自组织的时候,其实在研究一个具象的案例。不论是像海尔在做的,还是说像Visa在做的,还是海星组织也罢,都是个例。

把整个人类的经济市场串通起来,看成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整个人类的经济市场,它是以自组织的形式在运转的。可以说,整个人类的经济市场就是一个很大的自组织。

在这个市场里,我们的规则就是双方都认可以一个确定的比例,我拿出来了两只羊,你出一头牛。我们只要认可这个比例,进行交换,市场中最朴素的一个合约就达成了。

在这样的合约之下,没有人会来教唆我们,告诉我们怎么去挣钱,都是我们自发的。每个主体都会自发地去探索,在这个自由市场里,如何去获取到自己的利益。而这种自发性形成的整个组织,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自组织现象。

而在这里比较特殊:工业革命到近些年出现的大量巨型企业。在我们现在的理解来说,它们不把人当成人,把人当做机器,把人当成一个模块化的主体,然后给他们工资,让他们去干各种各样的活,对人进行各种各样的压迫。以至于,到了信息化时代以后,咱们再回顾起这段历史会觉得,人是被禁锢的。

到了互联网时代,如何去释放人的能动性等各个方面?我们回过头来,关注到了自组织。尤其是有了区块链,有了比特币这样的自组织之后,更多人对自组织进行关注。但是,我想说的,在原有的企业里,自组织的现象也是非常多的。

Visa的自组织

非常多的企业都是以自组织的形式在运作,比如说visa,它最早是美国银行旗下的一个信用卡部门。因为它比较大,所以它就把信用卡做成了一个授权的服务。授权给底下,比如美国商业银行,各种各样的银行,来用它这项服务。

可是,在推广过程中一直很不利。直到迪伊•霍克出现,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把美国银行原有的一个信用卡部门扩大成了全美所有银行的信用卡联盟,也就是我们所认知的Visa。Visa也正是因为迪伊•霍克有这样一个意志,一直靠着自组织的形式来推动。

不管Visa早期在美国的推动,还是后来在全球200多个国家的推动,都是以自组织的形式去推动的。从Visa最早的组织架构图,我们可以了解这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它的创始人迪伊•霍克把这种组织形式称之为混序组织

近来,我发现了一个事,有点儿不太理解,Visa居然是一个上市公司,而且上市之后十年,股票走得非常漂亮。这不应该是一个自组织会出现的事情。我到迪伊•霍克的博客、微博等各方面去看了一下,他个人在Visa全球建立起来之后,选择了隐居。而在他离开后没过多久,整个Visa自组织的这种文化也逐渐消亡,领导的办公室也慢慢回来了。一个自组织形式的联盟,又退回到一个商业化的公司,重新走向了资本市场。

这个案例给我一个很大的冲击。最早的冲击是让我看到了,自组织可以释放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把200多个国家,各种各样不同利益的人凝结在一起。

另一方面,让我看到这样组织的创始人离开之后,它又会面临什么样的一个结局?这样的组织并不是个例,有很多,也有很多以这样方式消失掉的。为什么这样的组织形式没有正式地推广开,应用到组织的所有层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唯一改变的就是科技

关于这个问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说法非常好。他说过: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类只是在重复历史。

过年期间,我每天跟周围的一些人来讨论,也看了历史上很多事情,确实如此,自组织也是如此。很多公司好不容易走向自组织,走向繁华,又会一个跟头栽下去。直到比特币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不一样。为什么呢?历史确实是周而反复的,一直在重复,人类从来也没有吸取教训,但有一个东西改变了,那就是科技

唯一改变的就是科技。当我们现在来看比特币和原有的那些自组织有什么不同的时候,只有一个,比特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而诞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必须意识到,我们做的尝试跟前人的尝试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很多人会突发奇想,觉得自己想到一个惊天动地的idea,有一个思想上的突破。其实,大多数也都被前人想过了。只有一个东西不同,就是科技的发展,整个技术的发展比原来更靠前了。很多思想层面,我们现在还在学孔孟、苏格拉底,他们都比我们早很多年。而,不同点在于只有科技变了。

自由人的自由协作

我认为比特币这样的组织形式就是未来,这太棒了。我将它抽象出来,对它做了总结和归纳,就是“自协”的定义。通俗地说,自协就是自由人的自由协作。严格地来说,自协是基于开放透明、自动执行、不可篡改的契约,形成的自由的,价值流动组织。

它的核心点是:首先是一个契约,这是我通篇讲契约的原因。整个经济都是靠契约来维持和组成的。这些契约一直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错综复杂。那怎么去把这个契约抽象出来,这也是一个很棒的点?我们后面再展开。

开放透明,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没有任何准入门槛,大家都能看到它所有的细节,谁都可以进来,谁都可以随时离开,然后再加入。

自动执行,其实是智能合约本身的一个特点,而它也恰恰是与企业契约区别最大的一个点。

科斯在他28岁的时候写了一篇论文——《企业的性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文中主要谈了企业的契约。他说企业契约在签订之前没法完全界定,所有的要素要你干什么,需要在它执行过程中(这个企业时间很长,周期很长)不断地去追加条件。这个契约需要由卖方去追加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跟公司签了合同,这个就是企业契约。合同只是规定了,我们每周要去上五天班,早上十点钟到晚上七点钟下班。但是,过程中是否要出差,上班的时候要干什么,这些都是没法去规定的。

我们也知道,即使我们把老板打死,他也没法规定出来。而这样的契约,就称之为企业契约。自协的契约有一个很大不同,它能做到自动地执行,这也是智能合约的一个特点。它不需要人工干预,契约本身就要是相对完备的,它不能出现像企业契约一样,长时间不断追加的契约,这对契约本身做了一个限制。

04

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

一次失败的尝试

写完自协这篇文章【文章链接】后我很兴奋,因为我也在做一些项目孵化,我给这些项目讲了我的思考,他们非常认可。大家能来做区块链,能进入这个世界,都对这类组织形式有着天生的、打心眼儿的一个向往,对自由有天生的向往。

其中一个项目自发地把自己从一个公司,以自协组织这样的方式来调整、转变。这个项目也挺优秀的,创始人是行业的一个大V,一个大KOL,CTO来自国内前500的公司,团队中有一个人也在国务院做研究。这个团队本身是很棒的。

他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转变,但毫不客气的来说,发展的并不好。他们做了这样一个转变,在那个阶段,走了很多弯路。因为契约没法完备,尤其是早期这类创业公司,可能做什么事都不明白的时候,往这种自组织形式去做,经常会演变成团队一天一天在脑暴,天天都在一块商量事情,制定一些细则,可是永远都把细则定不完,同时又没有去做事情。这样对团队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完全影响了他们的节奏。

接受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并存

也是那个事情给了我一个冲击,让我认识到,虽说自协组织很美好,每个人都很向往——自由人的自由协作。但是,想要一步过去,是非常非常难的。

尤其是后来,我梳理了一下资产方面的一些理论。我更加意识到,想要做到完全地去中心化,做到自协组织这样子是更加困难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没法有效地被完全定义。

具象一点,契约操作的对象通常在区块链上,它就是token,对应图里的产权。它锚定的是资产,就是广义的这个资产。这里会遇到一个经典的问题,产权跟资产本身,就是what跟whose之间,如何一一打通的问题,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再者,打通之后你怎么来确权?好比,我正门口那辆车是我的,可是有人把它开走了,怎么办?

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我对资产做了一个分类,按资产的构成来分类。看它是由原子构成,还是由比特构成,还是一个复合体,既有原子,又有比特。比特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我们所使用互联网中信息的最小单位0101。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对于原子世界,物理世界想把它跟这个链一一打通,几乎是不可能的。往往需要用到中心化的机构向我们证明我们的房子是我们的,还需要中心化的机构来保证,复合也是同理。针对于比特部分,我一开始非常看好,我认为互联网世界都可以自协化。但后来又立马发现,还是有问题。

比如说版权是一个非常火热的领域,但是你会发现,即使你把版权放到了链上,又如何?它只是在这个链上确权而已,我把它从这个链上copy出来,移植到另外一个网站,你这个链是约束不了我的。这个时候往往还是要依赖中心化的机构,像互联网法院来帮我们维权。而这样,类似版权这样的东西,把比特资产的大部分就刨去了。最后我发现只剩下非常少的一部分。

纯数字资产的自协

只有在网络中才能享受到价值的这部分资产,才能做到完全自协化,比如说游戏、金融(最近很火的DeFi)、社交。

它是这样的,可能在那个游戏,一把屠龙宝刀,虽然你很容易复制到另外一个区去,但另外一个区没有这么多玩家,没有你想跟一起玩的人。你复制了也没有什么价值,你只会想要在这个区。

比如微信,我们很容易copy一个出来,开发并不难。但是我们copy的微信2,它没有这么多好友,这么多的关系沉淀,大家也不会去用。这就是说,必须在网络中才能获取到资产价值的,才能在现阶段做到完全自协化。

基于这个,我比较看好当下的DeFi。它确实能够做到我们所向往的样子,只有一个问题,它与它的底层——它的锚定资产,现在只是依赖于纯链上的资产。像ETH、BTC的资产,这样的规模总归来说,在现阶段还是太小了。在这个真正的经济世界里边,是掀不起什么大的波浪的。所以,整个还属于非常早期、非常小的一个阶段,但是这个趋势我是很看好的。

05

组织变革的落地

是不是说只有做到完全自协化才可以呢?后来,我也认识到其实并不是,而且从来就没有一蹴即就的。

分层+连续光谱

我后来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经济学上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理论,叫连续光谱理论。左边是白,到右边是黑,其实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

整个世界,我们也很少找到非黑即白的东西,我们总是处于一个过渡态。比如说,今天我问群里的任何一位同学,我说今天热不热,你会回答热还是不热呢?如果科学一些,我们是没法这么去作答的。标准做法是什么,我们会告诉对方今天十摄氏度。十摄氏度还有负十摄氏度,它们都是这个光谱中不同的点罢了,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这样非黑非白的过渡态。这个恰恰是我认为当下落地,很多要去做的事情。

包括区块链发展至今,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影响最大的事件还是Facebook发起的libar,它不是一个所谓的区块链原教旨主义者,不追求完全地去中心化。但我们能看到它的落地,它的影响是更大的。所以,才有了我说的那句话,接受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并存,在现阶段来做好落地。从组织这个角度的话,下图是我的一个思考。

比公司多走一步

对于大多数领域,想要一步跨入自协是很难的。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能做。有一个前提,我不认为,这种组织形式会把公司完全颠覆掉。因为还有很多契约没法有效地去注明,放在智能合约上自动执行,还是需要公司、需要人治。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来追加一些条件,它们可能会长期并存。公司在我的理解下,它就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就像图中这个封闭的圆。它是一个完全封闭独立的主体,通过主体跟外界签立契约,完成相应的市场交易。

而自协很像是一个实心的点,这个点就是我们所说的程序,自协最核心的程序,由算法加数据组合成核心。在外围,它是一个很虚的、完全打开的、没有任何准入门槛的,谁都可以跟这个程序做相应的交易,签订新的合约,也随时可以离开。

在这个过程中,我就用到了刚才说的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对公司来做一个分层。并不是说所有的都可以这么去过渡,比如说没有准入门槛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时候你必须妥协。像libra这种正式的货币,就要求必须做KYC(知道你的客户),必须做这样的一个验证。

这个时候其实会对准入门槛形成一定的限制。但并不是说,不能接受,要往前一步一步去过渡。对公司,我分成四个层面来去理解,公司不是一步去打破的,也不是一个维度去打破的。

我分成四个维度:

▲治理权

▲所有权

▲分红权

▲无形权益

就这么几个权益的分层,在过往现实生活中已经有所展现。阿里当时之所以要到美股上市,是因为它要AB股,同股不同权这样的东西,就是把治理权和所有权做一个区分。

治理权:是对公司形成一个有效治理、管理的权利,相当于董事会的投票权等等。

所有权:是你对公司资产的权利,它是属于你的。

分红权:现在在股权激励领域也有所应用。之前投过一些实体的连锁,通常会给店长分配专门的分红权。这个店收益的10%,先拿出来分给店长,然后才算净利润,归到公司的整个报表里去。

无形权益:包括很多,公司内部的奖章,一些荣誉职称,各种方面都归属于无形权益。

分红权的自协化

分成这四个层面之后,我们再看看哪一条儿可以尽可能地自协化,这也是我们通证思维实验室当下在做的一个事情。我们发现分红权是一个非常好的点,可以拿出来跟这个token完全去打通,跟链上的智能合约完全打通,来形成一个自协组织。

这样的自协组织,从公司角度来看,好像是公司这个封闭的实心圆被打开了一个点,突出来了一条线,能够跟外界去做现在契约签订的各方面,公司好像变得半自协化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把它看成一个自协的话,又好像公司是这个自协的一部分。就好比,比特大陆做的很大,但它是比特币这样组织的一个参与者。

当然,除了分红权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权益可以把它完全的,基于自协的这种契约,去跟市场做贯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分红权是我举的其中一个例子而已。

做这种分层,更多的是想来表达,怎么在现阶段去做落地。我们除了要知道未来长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知道当下怎么去实践!回过头来还是,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唯一改变的只有科技。

整个历史唯一改变的只有科技,而科技改变了哪些,才是我们值得着手去做的点。为什么公司分层之后选择了分红权?正式因为这个科技的改变,区块链容易跟它去做,在现阶段打通罢了。

一开始我们谈到了整个人类社会是基于契约而搭建的。整个人类经济、整个市场都是基于契约,而自协就是把特定的契约给它具象化,给它固定下来,然后让所有的主体直接来跟这个自协的程序,完成项目的交易,来形成这样一个组织。

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完全的自协化在当下是很难去实现的。按照连续光谱理论,要找到一些非黑非白的过渡领域,先从分层去下手,而我们目前比较看好的是公司做完分层之后分红权的这一部分。

本文源自

#社群+区块链学习小组#线上访谈

本期分享:牛顿先生

文 | 牛顿先生

整编 | 瓜子 蒲柳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WhereIN社区):分布式协作实验室09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协作

Sort:  

@wherein, In my opinion Reality Of Life is Expansion but many of us think about this idea 💡 in a suppressed way. So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inspire people towards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where ideas can manifested into physical world positively. Stay blessed.

Posted using Partiko Android

 4 years ago  Reveal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