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所謂的愛都不是愛,是…

in #life6 years ago

一般人所謂的愛,是佔有、是征服,希望對方諒解自己,要求對方屬於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的丈夫、太太、兒女、朋友、老闆,都是這樣子的。不想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而是強迫別人來接受你的想法,這不是智慧、不是慈悲、不是菩薩,是沒有智慧的凡夫。

智慧是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清楚、理解、體諒,做他人的知心、知音和幫手。智慧圓滿時,就是佛;在智慧的成長過程中,叫做菩薩。

有智慧一定就有慈悲。譬如說,做父母的,如果能進入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去,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孝順、感恩;否則,只是要他來體諒你、接受你,或強迫他進入你的內心世界,兩代間的代溝將會愈來愈寬、愈來愈深。為人子女的並不是只要買些衣物食品給父母,就叫做孝順,而是要進入老人家的內心世界去,隨時體驗、體諒、體察他們的心情,纔是最重要的。

無論何人,智慧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智慧是佛母。佛的智慧是從慈悲心產生的,在成佛之前,一定要經過菩薩階段,作為修行的過程,修行就是修慈悲心,發揮慈悲的精神。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煩惱就愈少;所謂“慈悲”,就是多為他人設想,常替他人處理問題,相對的,困擾自己的問題也會愈來愈少,那也就是有了智慧了。

如何以慈悲心來幫助他人呢?一定要通過觀念和方法,如果僅僅是用物質或者是金錢,只能解決一部份問題,必須要從心理的、觀唸的、方法的,來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樣纔是根本而能持久。

菩薩都是有慈悲心的,用智慧幫助自己及他人,當智慧、慈悲圓滿時,那就是成佛,所以說:“智慧是諸佛之母。”慈悲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是分不開的,但是它的功能和表現不同,以智慧作為菩薩與佛慧命的母親;以慈悲作為關懷及救濟眾生的父親。故稱智度為母,方便為父。 佛的智慧與佛的慈悲。智慧為母,慈悲為父,這是兩個不同的立場,卻是一體的兩面。因此,凡是有善根的人聽到佛法,內心必定會產生智慧的效應,也能夠表現出慈悲的精神,立時就成為初發心的菩薩。

有智慧的人,其內心世界經常能保持平靜、清楚、明白,不受任何環境的情況所困擾,並且能對人關懷,做他人的知音、知心,讓自已深入眾生的內心世界去,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

菩薩為何能度眾生,就是讓眾生感覺到他是你的知音、知心,替他解決各種困擾的問題,如此,他才能接受你的忠告及好意。諸位聽過“神通”這兩個字嗎?有神通的人,他能讀你的心,知道你正在想什麼?而有智慧、有慈悲的人,看起來似乎有神通,因為他只要跟你多談幾句話,多接觸幾次,很快便能進入你的內心世界;其實,你心裡想說什麼,他並不一定知道,但是,你的意向他很清楚,因此,這並不一定是神通,而是他們有智慧。

深入凡夫眾生的內心,救苦救難是慈悲。佛是慈悲和智慧的圓滿究竟者。智慧的最高層次,就是成佛的境界。
法王說,為自己,對了,也是錯了;為眾生,錯了,也是對了。

感恩佛佑眾生,只要我們也做一朵清淨之蓮,蓮花不必生在淨土,心靜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一心唸佛,不住一物,日行一善,不用往生也能到達極樂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image

Sort:  

是的,要看自己要不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了!